54.兩漢喪服無定制

  漢文帝臨崩詔曰:「令到吏民三日釋服。」(此詔到後,吏民哭喪三日,即除喪服)案天子之喪,吏民尚齊衰三月,今易以三日,故後世謂之「以日易月」。然此專指吏民而言,未嘗概之於臣子也。詔又曰:「殿中當臨(宮中舉行哭喪儀式)者,旦夕各十五舉音,以下(下棺),則服大紅十五日,小紅十四日,纖七日(紅即功,大功、小功、纖,皆爲喪服之制)。」以下者,下棺已葬也。自始崩至葬皆衰,既葬則大功、小功及纖,以次而殺(減省)也。劉攽謂「漢諸帝自崩至葬,皆有百餘日,未葬則服不除。既葬又有大功、小功及纖,以次而殺。」是文帝雖有短喪之詔,其實臣子尚有未葬以前之服。即既葬後,大功、小功、纖亦有三十六日,初非二十七日也。(案應劭謂「凡三十六日而釋服,此以日易月也」,顏師古謂「三年之喪,其實二十七月,豈有三十六月之文!纖又無七月也,應氏既失之於前,而近代學者因循謬説,未之思也」)且此專指國喪而言,非令天下臣民,凡父母之喪,皆以日易月也。乃自有此制,大臣不行三年喪遂爲成例。翟方進爲丞相,後母死,三十六日除服,起視事。以爲身備漢相,不敢踰國家之制。直至東漢安帝時,鄧太后臨朝,始詔「長吏不爲親行服者,不得選舉」(吏六百石以上,皆長吏也。),而議者猶謂牧守不應同此制。劉愷獨以爲「刺史一州之表,二千石千里之師,若不以身率先,是濁其源而欲流之清也。」(愷傳)。於是牧守皆行服。鄧后崩,安帝又改制,仍不聽行喪。桓帝時,又令刺史二千石行喪。未幾又斷之。統計兩漢臣僚罕有爲父母服三年者,蓋因習俗相沿,已成故事也。然雖成故事,而朝廷本未有不許行喪之令,故行不行,仍聽人自便。而漢河間王良,喪太后,服三年。哀帝特詔以爲宗室儀表,益封萬戸(良傳)。東漢濟北王次守喪。梁太后詔曰:「王諒闇(守喪)以來,二十八月,自諸國有憂,未之聞也。」(次傳)薛宣後母死,弟修去官持服。宣以爲三年喪,人罕行之。兄弟自相駮(辯論),修遂竟服。兄弟一也(兄弟一體),而一服一不服,可見朝廷本無定制也。(薛宣傳:繇是兄弟不和。)鄧衍不服父喪,明帝聞之,雖薄其爲人,然本無服喪定例,故亦不能以此罪之。其臣下丁憂,自願持服者,則上書自陳,有聽者有不聽者。亦有暫聽而朝廷爲之起復者(親喪服未滿而起用,又謂「奪情」)。如太尉趙禧遭母憂,乞身行喪,明帝不許,遣使者爲釋服(禧傳)。太僕鄧彪遭母憂,乞身,詔以光禄大夫行服(彪傳)。桓郁遭母憂,乞身,詔以侍中行服。桓焉以母憂,乞身,詔以大夫行服。踰年,詔賜牛酒釋服(郁、焉傳)。霍諝爲金城太守,崔寔爲遼東太守,倶以母憂,自上歸(上表歸官),行喪服(諝傳、寔傳)。蓋本無必當行喪之制,故欲行喪者,皆須自乞,亦無不許行喪之制。故乞身者,亦多得請也。惟其無定制,聽人自爲輕重,於是徇名義者(保全名節),寧過無不及。如江華遭母憂,三年服竟,猶不忍除。郡守遣丞掾爲除服(華傳)。東海王臻喪母服闋(喪期服滿),又追念喪父時幼小,哀禮有闕,乃重行喪制(臻傳)。袁紹母死去官,三年禮畢,追感幼孤,又行父喪(紹傳)。甚至有如傅毅、荀爽、桓鸞爲舉主服喪三年。李恂、桓典、王允爲郡將服喪三年。崔寔以期喪去官。侯苞、馮冑以師喪持服。可見兩漢喪服,本無定制,故轉以此立名。青州民趙宣,葬親而不閉埏(墓道),隧居其中,行服二十餘年,郷里稱其孝。然五子皆服中生(陳蕃傳)。又可知徇名者之未必出於真也。


    前頁 『廿二史箚記』巻三   次頁
兩漢外戚之禍 54.兩漢喪服無定制 長官喪服

タグ:

+ タグ編集
  • タグ:

このサイトはreCAPTCHAによって保護されており、Googleの プライバシーポリシー利用規約 が適用されます。

最終更新:2020年05月01日 19:39